谈起李治,许多人或许觉得他无甚可说之处。相比之下,他的父亲李世民凭借卓越功绩开创了辉煌的“贞观之治”,而孙子李隆基则缔造了盛名远扬的“开元盛世”。处于这两位伟大帝王之间的李治,反而显得有些黯然失色,缺乏光彩。
在现代的普遍印象中,李治常被描绘成一个懦弱且昏庸的君主。然而,历史学者经过深入研究后普遍认为,李治的实际才能远远被低估了,他的真实形象与公众认知有着较大差距。
实际上,在李治统治的时期,唐朝国力依然强盛,四方诸国纷纷朝贡,疆域辽阔,达到了极盛状态。如此庞大的帝国,如果没有一位具备卓越才干的君主,是难以维持如此局面的。
更值得一提的是,外国史料中对李治的评价也相当严厉,甚至令外邦诸国闻风丧胆,彰显了他的强大威望和影响力。
公元628年,李治出生,是李世民的第三子。年仅三岁时,依照宫廷惯例,他被封为晋王。幼年时期,李治就表现出不同于常人的性格特征:他聪慧过人,性格温和且喜静,待人宽厚谦和。
展开剩余83%即便东宫权力斗争愈演愈烈,他依旧能与兄弟们和睦相处,显示出难得的包容与修养。
随着年龄增长,李治经历了许多风波。李世民晚年,两个哥哥李承乾和李泰渐渐暴露出篡位的野心。尤其是李承乾不耐寂寞,联手汉王等人谋划逼宫,但这一阴谋很快被李世民识破,李承乾最终被废黜。
李泰也与此事有所牵连,听闻哥哥被废,心中惴惴不安,害怕太子之位被年幼的李治夺去,竟然心生恐吓之意,威胁李治。
此事被李世民得知后,他审问了被废黜的李承乾,后者供述李泰早有夺权图谋。李世民怒不可遏,随即也将李泰废除了。
两位长兄相继被废后,李世民与大臣们商议继承人选。在长孙无忌的极力推荐下,李治被立为太子。
李治性格恭顺善良,深得李世民欢心,晚年时李治常伴左右,表现得十分孝顺。有一次,李世民长了一个毒痣,李治竟亲自用嘴吸出毒液,令李世民感到十分欣慰。
长期近侍父亲身边,李治耳濡目染,学到了不少治国之道,逐渐不再是那个单纯善良而缺乏原则的孩子,而是开始展露出锋芒。
公元649年,李世民驾崩,李治继位,延续了“贞观之治”的辉煌。登基后的李治依旧以宽厚待人,但也正因这份善良,舅舅长孙无忌的权势日渐膨胀。
长孙无忌凭借职权,不断架空李治的权力。李治起初并未与之正面冲突,而是暗中积蓄力量,等待时机。
尽管唐朝表面繁荣,但朝堂内部党派林立,权力争斗激烈,君主权威被大大削弱。
李治想要巩固君权,势必要肃清朝中其他势力。此时,朝廷权力最盛的当属关陇集团,而当时的皇后王氏,正是关陇集团成员,她的家族势力庞大。相比之下,武则天则无权无势。
李治大胆采取“废王立武”的举措,尽管遭到不少大臣反对,但他成功打击了关陇集团。
这表面上只是为了让武则天成为皇后,但实际上却极大增强了李治的君权。
将君权与官员权力的矛盾公开化,需要极大的勇气,这不是一个软弱无能的君主能做到的。
废黜王皇后后,李治进一步整肃关陇集团,流放权倾朝野的长孙无忌,并以铁腕手段彻底清洗了这个无头的集团。
自此,李治摆脱了束缚,掌握了朝堂绝对权力,开始施展自己雄心勃勃的政治抱负。
虽然李世民时代已建立了庞大帝国,战功显赫,但他对高句丽的多次远征屡战屡败,始终未能成功收复。
李世民临终前一直惦记着收复高句丽,希望子孙后代能完成未竟事业。
而李治凭借出色的军事才能,成功收复了周边未被收复的小国。
他连续对西域用兵,削弱了突厥势力,最终完全收复了整个西域的游牧民族。
对东边的高句丽,李治采用多次小规模骚扰战术,使其灭亡,同时积极与周边国家建交,允许突厥等国将领进入唐朝任职。
周边国家在李治的治理下趋于服帖,唐朝周围几乎没有威胁的敌人。
唐朝疆域已拓展至极限,东起现今朝鲜半岛,西达里海,涵盖半个中亚;北抵贝尔加湖,占据蒙古广大地区。
如此庞大疆域,非具备卓越军事与政治才能之君王不可驾驭,足见李治才华过人。
西方史书将李治称作“黄祸”,意指黄种人带来的灾祸,虽带有明显的种族歧视色彩,但也从侧面说明李治在西方历史上的震慑力。
李治令外国畏惧,不仅因其强大,更因为他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西方历史进程。
李治灭亡西突厥后,一部分西突厥人迁往西亚,掀起对东罗马帝国的战争,最终引发了西欧的十字军东征。
西突厥人在西亚建立了奥斯曼帝国,灭亡了东罗马帝国,而这一历史进程与李治的军事行动密不可分。
凭借如此卓越功绩,李治顺利在泰山封禅,封禅象征着天地人神的交流与统一,是帝王至高无上的荣誉。
李治是中国历史上第四位完成封禅的皇帝,其政治成就可与秦始皇、汉武帝并肩。
综上所述,李治与人们印象中的懦弱无能截然不同。他具备非凡的政治智慧,无论是巩固内部政权,还是扩展外部疆域,均丝毫不逊色于父亲李世民与孙子李隆基。
他在“贞观之治”与“开元盛世”之间,成功扮演了承前启后的关键角色。
发布于:天津市创通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