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岳阳日报
胡艳玲
编者按
2025年9月10日是我国第41个教师节。在这一属于教师的光荣节日即将到来之时,本报联合市教体局推出“我的教育故事·师生季”系列专题报道,展现老师和学生两种不同视角的教育故事,描绘新时代师生之间相互成就、共同成长的动人画面,营造尊师重教、崇智尚学的良好氛围,让广大教师在讲述与聆听中感受职业荣光,度过一个有意义、有温度的教师节。
第一次站在讲台上时,校园围墙边的桂花开得正旺。那时我还不知道,这方三尺讲台会成为我半生的修行场,而那些与孩子们相关的故事,会像株株桂花,在岁月里慢慢酿出甜蜜。
三十年前,参加工作不到一年的我服从学校安排,担任少先队大队辅导员。在一次升旗仪式上,我们读到了平江山区小学生张某某的求助信,小姑娘说家里买不起课本,面临辍学。后来,几个孩子红着眼圈来找我:“老师,我们能不能帮帮她?”
那天下午,我们在校园角落支起旧课桌,“废品助学站”就这样开张了。孩子们放学后捡牙膏皮、塑料瓶、啤酒瓶,周末去家属院收旧报纸……我从每月不多的工资里省出一点点,和孩子们的“废品钱”凑在一起,每月准时寄给张某某。
比汇款单更重要的,是那些跨越山水的信件。我教她写日记,鼓励她把山里的云、溪边的草写进诗里。有次她在信里说:“老师,我觉得自己像株野草。”我回信告诉她:“野草最有劲儿,有土就能扎根,有阳光就能生长。”那些年寄出去的,除了信,还有《唐诗三百首》《繁星春水》《泰戈尔诗集》等。她的回信从简简单单的问候,渐渐变成有着草木气息的小诗。
去年秋天,我收到一个包裹,里面是一把绣着米兰的团扇,附信说:“老师,我现在带着村里的姐妹做扇子,日子好起来了。您当年寄给我的书,我还都留着。”信纸末尾,画着一株迎风的野草,旁边写着:“我长成您说的样子了。”
二十年前,也就是2005年开始,我和师傅吴群老师(现任岳阳楼区教育局小学语文教研员)搭档带63班。我们定下规则:每天课外阅读半小时,每周举办“故事分享会”。
如今这些孩子们长大成人了,唐同学、蔡同学站在三尺讲台上,坚持每天带学生读课外书;徐同学在读博士,研究古籍里的文字;还有开超市的、卖猪肉的、种大棚菜的。
去年同学会,当年最调皮的男孩笑着说:“您当年总说‘爱读书的孩子不会变坏’,我们都记着呢。”看着他们眼里的光,我忽然懂了:阅读不是为了培养学霸,而是给心找个去处,让灵魂有片干净的土壤。
十年前,我发现孩子们开始出现新的烦恼:有的总说“活着太累”,有的被作业压得喘不过气,有的天天和父母置气……于是,我报了心理咨询师课程,白天上课,晚上啃《发展心理学》,周末去参加工作坊。考取二级心理咨询师证书的那天,我在笔记本上写道:“教师不仅要教书,更要给孩子一颗遇到困难能够勇敢面对的心。”
我成为了岳阳市青少年心理健康辅导站的志愿者、“向阳花开”家庭教育成员,和孩子在心理咨询室聊天、做公益沙盘活动……记得有个小女孩,母亲带她来到辅导站时,她总是低着头,眼睛不敢看人,我带她做“情绪温度计”游戏。
三个月后,她在画纸上画了个举着彩虹的小女孩,旁边写着:“老师,我现在可以赶走乌云了。”后来我还担任了心理健康工作坊的坊主,带老师们做团体辅导,到平江县和湘西州泸溪县等地送教,给学生做情绪管理等,那些曾经紧锁的眉头慢慢舒展,那些欲言又止的心事找到出口,我忽然明白:教育是一棵大树,知识是枝叶,心理健康才是深扎土壤的根。
校园围墙边的桂花又开了,三十年教育生涯,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只有这些琐碎的片段:一封封穿越山水的信,一本本传递温度的书,一次次拨开迷雾的交谈。我常常想,老师能做些什么?或许就是做个点灯人,照亮孩子们脚下的路!让他们在漫长的人生里,无论遇到风雨还是迷雾,都能记得曾被温柔以待,都能找到继续前行的力量。
这方讲台,我还将继续站下去。教育最本真的模样就是用真诚点亮真诚,用坚持唤醒坚持。那些被点亮的心灯,总会照亮更远的路。(作者单位:岳阳楼区站前小学)
创通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