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说和电影《红岩》中,有三位反派角色深深地刻画在观众的心中,他们分别是徐鹏飞、沈养斋和严醉。这三人并非虚构人物,而是有真实历史原型的:徐鹏飞的原型是保密局西南特区少将区长徐远举,沈养斋则是保密局西南特区副区长兼少将督察主任周养浩,而严醉则对应的是保密局西南特区云南站少将站长、后来的中将游击司令沈醉。
这三位反派在《红岩》中的另一个共同名字叫做“军统三剑客”,他们的命运在云南起义时发生了巨大的转折。起初,他们被一同捕获并关押在昆明的钱局街陆军监狱。当时,他们彼此之间充满了悲伤,眼中常有泪水,但过了一段时间后,情绪渐渐转变,三人互相庆祝:“大难不死,终于团圆。”显然,这一切并非杜撰的小说情节,而是沈醉在回忆录中亲自描述的:他提到,一年后,他们三人被从昆明押解至重庆,而关押他们的地方,正是曾经关押并屠杀革命人士的白公馆。沈醉感慨地写道:“历史真是如此无情吗?不!这是公正!”
展开剩余77%这三位将军级别的特务最初互相安慰,沉默中保持坚韧的态度。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徐远举和周养浩逐渐发现自己是被沈醉“留下来交出去”的,气氛马上发生了转变。徐远举开始冷嘲热讽,周养浩则一度愤怒至极,抡起板凳想要动手,如果不是宋希濂及时制止,沈醉或许早就无缘写下那本有历史价值的回忆录。周养浩以“书生杀手”著称,他那板凳可不是用来开玩笑的。
三人被捕后,他们一同度过了十多年的时光。岁月冲淡了他们的仇恨,但并未改变他们的性格:徐远举依旧暴躁,周养浩依然机智狡猾,而沈醉的性格则更为复杂,不便妄加评论。后来,沈醉恢复了起义将领的身份,并写下了大量极具史料价值的回忆录。文章中提到的所有黑体字,均出自沈醉的亲笔。
“性格决定命运”这句话在“军统三剑客”身上可谓是再合适不过了。1960年11月28日,沈醉在羁押十年后被第二批特赦;周养浩则等到了1975年3月19日,才与黄维、文强等人一同获得释放。而暴躁的徐远举则没能等到特赦的那一天,他在1973年1月22日因暴怒过度,突发血管破裂,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在功德林战犯管理所中,有两个非常聪明的人,其中之一便是曾任第二绥靖区司令长官、山东省保安司令的王耀武,另一个便是沈醉。很多资料都提到沈醉是军统少将,但这其实不太准确。沈醉被捕前,已经获得了老蒋的任命状,晋升为中将,并被委任为云南区专员公署主任兼总司令。他一直自称少将,原因是很多少将和校官未必会被当作战犯处理,直接释放或去军校教书,而中将和上将则往往成为战犯的目标。
沈醉人如其名,能够审时度势,善于装醉或醒来,他在不同的环境中总能巧妙应对。1956年,沈醉与其他高级战犯被汇聚到功德林,他迅速适应了这里的生活,凭借高超的交际手段,结交了许多人。黄维对他深感佩服,王陵基、杜聿明、王耀武等人都与他无话不谈。甚至当宋希濂被特赦后,他还送了四包糖果,其中一包就是送给沈醉的。
沈醉文笔犀利,写下的资料极为生动,曾一度被认为是第一批获得特赦的人选。然而,当第一批特赦名单公布时,沈醉却并未在列。尽管他心中有些失落和愤懑,但他并未因此放弃,而是继续埋头写作和改造。终于,在1960年11月28日,沈醉如愿出现在第二批特赦名单中。
当沈醉被特赦的那一天,他的老朋友徐远举激动地代表未获特赦的人发言。这一幕令沈醉倍感欣慰,因为在第一批特赦时,正是庞镜塘代表未获特赦者发言。会后,沈醉与徐远举激动拥抱:“他祝贺我获得新生,我预祝他在第三批能够获得特赦。”然而,第三批特赦名单上并未出现徐远举的名字,这让他的失望情绪再次爆发。
第三批特赦名单上唯一的特务是保密局经理处少将郭旭,他与徐远举有很大区别。徐远举虽然脾气暴躁、情绪化,但始终保持着一定的底线,从未写过诬陷他人的材料。虽然他原本可能早些被特赦,但由于1966年后特赦政策停止,他的希望渐渐破灭。
在特赦无望的情况下,徐远举变得更加暴躁,最终在1973年1月21日因一次冲突猝死。沈醉对徐远举的死亡表示遗憾,但并未对周养浩的结局发表任何言论。这是因为周养浩实在太过阴险狡诈,他在1975年被特赦的事实让人感觉有些太过轻松——他根本没有真正改变,也没有对过去的罪恶进行深刻反思。
1949年,徐远举被捕时惊慌失措,而周养浩却在想着如何对沈醉进行报复。经过多年,周养浩最终在1975年被特赦,并顺利获得了想去的地方。然而,老蒋已垂死,毛人凤也早已不再有影响力,周养浩的复出并没有什么实际意义,最终他消失在了人们的视线之外。
从此,周养浩成为了一个失去话语权的“过客”,沈醉的晚年则充满了温馨和满足。沈醉不仅恢复了起义将领的身份,还享受到了副部级的待遇,直到他去世。他的晚年与徐远举和周养浩的悲惨结局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真可谓“性格决定命运”。
发布于:天津市创通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