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中国文化报
马 婧
在新时代教育高质量发展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双重背景下,教育心理学课程面临文化传承使命与专业认证标准的深度衔接需求。当前,一些教育心理学课程教学模式存在文化元素表层化、认知发展脱节、评价体系单一等问题,难以满足文化素养与育人能力的协同需求。以非遗为载体进一步完善教育心理学课程模式,利用文化情境创设、多元认知支架搭建、反思性实践循环等路径,可探索知识习得与文化认同的共生机制,构建符合专业认证规范的文化浸润式教育心理学教学模式。
模块化课程体系开发
基于师范专业认证的产出导向原则,在专业认证背景下构建非遗融入教育心理学的模块化课程体系,需要遵循系统性、递进性和实践性原则,可将其分为基础理论、文化认知、教育转化和创新实践四个教学模块。在基础理论模块中,教师要着重阐释教育心理学基本原理与非遗传承的内在联系,通过分析民间故事中的记忆编码策略来理解认知加工理论;在文化认知模块中,教师可选取传统剪纸、地方戏曲等具有代表性的非遗项目,探讨其蕴含的心理机制;在教育转化模块中,教师可指导学生将非遗元素转化为教学资源。比如,利用陕西皮影戏表演原理设计儿童注意力训练方案;在创新实践模块中,教师可组织学生深入非遗传承基地,开展基于真实场景的教学实验。各模块之间应形成递进关系,符合师范专业认证的能力培养要求,保证非遗传承与教育心理学学习过程的有机融合。
非遗情境化创设
心理育人是高校立德树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才培养的重要一环。非遗中蕴含丰厚的育人资源,是培育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重要文化源泉。基于情境认知理论,非遗情境化创设应注重真实性、互动性和教育性的统一。在物理环境方面,高校可建设兼具传统韵味与现代功能的文化体验室,配备纺织工具、民间乐器等各类非遗实物教具,营造沉浸式文化氛围。在活动设计上,可采用项目式学习方式,组织学生参与完整的非遗作品制作流程。比如,在陶艺创作过程中观察动作技能形成的心理机制,在情境设计中遵循教育心理学中的“最近发展区”原则,确保每个教学任务都包含适当的认知挑战。同时,契合数字时代发展趋势,教师可充分利用虚拟现实技术再现非遗传承场景,让学生在体验中亲历传统节庆活动,理解群体心理互动规律。为更直观地感受非遗魅力,高校可定期邀请非遗传承人进课堂,通过口传心授的方式展示技艺精髓,使学生直观感受传统文化中的教育智慧,利用多维度的情境创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其对教育心理学原理的深层理解。
多元化认知支架搭建
针对教育心理学不同学习阶段特点,基于支架教学理论,教师可构建非遗学习中的多元化认知支架体系,充分考虑学习者的认知发展阶段和个体差异。在感知觉层面,针对非遗中丰富的视觉、听觉和触觉元素,设计多感官参与的认知支架。比如,在传统剪纸教学中,可为学生提供从对称纹样到复杂构图的不同难度模板,配合触觉辅助工具,帮助其进一步建立空间认知能力;在概念形成层面,可以运用概念地图和类比推理等支架策略,帮助学生建立文化符号与心理概念的联结。在问题解决层面,可设计阶梯式任务序列。初级任务要求识别非遗项目中的基本心理现象,中级任务分析文化实践中的认知策略,高级任务则挑战学生运用心理学理论创新解决非遗传承中的实际问题。依据信息加工理论,在不同学习阶段提供差异化支持。随着学生能力提升,逐步过渡到提示卡、反思日志等内部支架;最终实现支架的渐进撤除,培养学生独立学习能力,有效促进非遗学习中的深度认知加工和知识迁移。
反思性实践循环改进
反思性实践循环改进机制是确保教育心理学教学模式持续优化的关键环节,基于专业认证背景下的持续改进原则,教师需要建立系统化的反思框架和持续改进路径。在实践前的准备阶段,可采取先行组织者策略,引导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和反思重点,帮助学生建立有目的的观察视角。实践过程中采用出声思维法记录学生的认知过程,要求学生在参与非遗活动时实时描述自己的思考路径。比如,“我在剪纸时如何调整注意力分配?”以外显化表达有效提升学生的自我监控能力。实践后的深度反思环节中,则以技术性反思聚焦具体操作,以实践性反思探讨方法思路,批判性反思则上升到理论联系实际层面。为增强反思效果,教师可在模式实施中引入反思日志工具,记录文化实践,标注相关的心理学原理内容。同时,建立多元反馈评价机制,除教师评价外,引入同伴互评、传承人反馈以及视频回放分析,将反思成果转化为具体的改进方案,并运用大数据技术,建立反思与实践的关联数据库,通过文本挖掘分析反思日志中的高频概念,识别教学改进的关键节点,及时增设相关专题研讨,以实现非遗融入教育心理学的教学模式的动态优化。
结语
在师范专业认证的“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理念引领下,非遗融入教育心理学的教学模式,通过模块化课程体系实现文化传承与专业培养的有机融合,借助情境化创设促进学生认知发展,依托多元化认知支架支持学生差异化学习,最终形成反思性实践的闭环改进机制,有助于拓展教育心理学的文化维度,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与专业能力,提升学生的多元认知能力与文化同理心,并持续推动教师教育质量提升与文化传承创新的双向赋能,值得我们不断深入探究。
(作者单位:西安翻译学院。本文系西安翻译学院校级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专业认证背景下教育心理学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研究”的研究成果,编号:J24B65)
创通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